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医患之声 > 2017年第一季度“优质服务标兵”先进事迹

2017年第一季度“优质服务标兵”先进事迹

发布于:2017-05-18 16:57   文字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      我院2017年第一季度 “优质服务标兵”评选活动经过科室推荐、支部初选、社会公众评价及评委会评选等环节后,4月份,评选结果揭晓。神经内一科孙志辉、胸心外科张猛、120急救中心田亮、综合超声科赵丽娜、院办室郝华、设备维修科卢伟获评2017年第一季度“优质服务标兵”。  

孙志辉
 

参评宣言:我是孙志辉,现年37岁,神经内一科医疗主管。从事神经内科工作10余年来,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。在今后工作中,我会更加努力,为更多的脑血管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。

 你以生命相托     我必全力以赴

孙志辉 ,神经内一科医疗主管。在工作的十余年里,他视病人如亲人,给予患者的除了精湛的医术,还有真诚的抚慰。

 

对待工作认真负责,一丝不苟。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,他多次到上级医院学习神经内科先进的诊疗技术,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技术水平。他率先在我市开展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、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及取栓治疗。使我院神经内科缺血性脑血管治疗技术得到长足发展。



有一次急诊夜班,早晨7点多,忙碌了一整晚的孙志辉,刚刚把收治的当晚第8位患者处置完毕,连一口水还没来得及喝,当班的护士急匆匆跑进来,说刚送来一位发病2小时的脑梗死患者,孙志辉赶紧起身跑向诊室。

 

患者CT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或颈内动脉主干闭塞,这类患者病情重,死亡率高。根据以往治疗经验,这种情况,静脉溶栓没有动脉溶栓或取栓效果好。

 

孙志辉顾不上疲惫,经与患者家属沟通,决定给患者实施急诊动脉溶栓。已经忙了一夜的孙志辉,进入导管室,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。最终,患者闭塞的颈内动脉开通,症状全部消失。

 

孙志辉自己已记不清有多少次,或者凌晨、或者休班,只要患者有需要,他都会以最快的速度来到患者的身边。

 

有一天上午,孙志辉和往常一样查完房,下好医嘱,时针已经指向十一点半了。本来下午安排是倒休,因为晚上六点还要上夜班,孙志辉刚换完衣服准备回家休息时,科里来了一位患者急需动脉溶栓治疗,孙志辉没有一点迟疑,马上为患者实施手术。

 

手术结束,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,孙志辉到值班室吃了中午同事为他打的饭,就直接接了夜班。

 

你以生命相托,我必全力以赴。这就是孙志辉十几年来一直坚守的为医之道。
 

张  猛


参评宣言:我是张猛,现年35岁,胸心外科医师,从事医疗工作6年。在诊疗工作中,我时刻牢记“健康所系 性命相托”的誓言,以人文本、质量为先,踏踏实实做人,端端正正行医。
 

患者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

 

张猛,胸心外科医生。从医6年来,他始终奋战在临床一线,兢兢业业为患者看病,刻苦认真钻研诊疗技术。

 

胸心外科手术具有时间长、难度大,风险高的特点,对医生的体力和毅力有着较高的要求。

 

一次,张猛和同事们给一名40多岁的主动脉窦瘤患者做主动脉窦瘤囊壁切除修复手术。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,一直到下午3点才结束,整整6个小时张猛都没顾上喝水、吃饭。从手术台下来,他在休息室草草吃了两口凉饭,就又匆忙赶往手术间准备下一台手术。

 

日常工作中,像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。虽然感觉很累,但看到患者的生命得到挽救,张猛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 

还有一次,张猛值夜班时接收了一位14岁的自发性气胸患者。当时,患者的肺压缩90%,呼吸困难。

 

张猛迅速为患者实施了胸腔闭式引流术。置管后,患者一阵强烈的咳嗽,引发了胸膜反应。当时,患者面色苍白,大汗淋漓。张猛赶紧为患者夹闭了引流管,采用间断缓慢排气,并向家属耐心解释病情,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。

 

张猛守在患者床边1个多小时,直到患者病情平稳后才离开。第二天,患者家属为了向张猛表示感谢,将300块钱硬塞到张猛口袋里。看到推脱不了,张猛假意把钱收下。随后,他把300元钱给患者交了住院押金。

 

张猛始终坚守着“患者的生命比什么都重要”的从医准则,努力做一个让患者满意的好医生。


田  亮


 
参评宣言:我是田亮,现年34岁,120急救中心调度员,在此岗位工作7年。工作中,时刻牢记“时间就是生命”的工作理念,努力做到接听电话快,与患者沟通快,下达急救指令快。用最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为患者的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。
 
为生命连线

田亮,120急救中心调度员。在调度员这个岗位工作的7年里,他时刻警醒自己调度无小事,电话铃每一次响起,都是为生命连线。

 

“120”简单的三个数字,却承担着不寻常的分量,它是人们生命和健康遭受严重威胁时的希望,是名副其实的生命线。

 

在大部分人眼中,120调度员的工作不过是接个电话,派辆救护车。其实,急诊调度工作绝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。

 

作为调度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,还要熟记全市各个村庄、小区、每条街道,甚至沿路的商户。一旦遇到突发事件,必须迅速做出反应,了解事发现场的情况,合理安排,调度车辆,方方面面都要求调度员考虑周全。

 

有一次,田亮接到一个求救电话,说有人晕倒了。可电话那头,刚说完患者所在的村名,电话就断了线。田亮迅速回拨,结果对方关机了。

 

田亮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判断,这绝不是骚扰电话。他果断派遣急救车辆和救护人员赶往事发村庄。救护车出发后,田亮继续拨打那个求救电话,但始终无法拨通。最后,他想方设法联系到村干部。在村干部的帮助下,才最终成功救治了那名昏迷的患者。

 

多年的接线员工作,让田亮学会了用最简短明了的语言与求救者交流,然后迅速在自己头脑里转换成专业术语转达给出诊同事,并下达出诊指令。

 

田亮说,120急救中心的同事们都是与“死神”赛跑的特殊运动员。求救的电话铃声就是起跑的信号,接线员就是这场比赛的第一棒,他必须全力以赴。
 

 赵丽娜


参评宣言:我是赵丽娜,现年39岁,综合超声科主任,从事超声工作15年。在工作中,我始终坚持“一切以病人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精益求精、无私奉献,为争创“三甲”医院贡献微薄之力。
 

小探头   大视野
 

赵丽娜,综合超声科主任。从事超声工作15年来,她始终坚持在工作一线,精益求精,无私奉献,接诊量达20多万人次;参与疑难病例会诊1万多例,挽救了数以千计的急危重症患者。

 

曾经,有一位患者,因为反复胸腹水和双下肢浮肿,去过十几家医院,都没有查出病因,像被宣判了死刑一样。后来病人因为又出现大量胸腹水,来我院超声科做检查。赵丽娜恰巧经过诊室,被同事叫住,请她来会诊。经过细致检查,赵丽娜发现了病因,是心脏疾病中非常少见的缩窄性心包炎,建议病人手术。几个月后,病人康复,特意到超声室向赵丽娜道谢。

 

作为超声科医生,工作量大,加班是常态。工作期间,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省略。但她早已习惯这样的工作节奏,还说自己累并快乐着。

 


有一次,一位孕中期的孕妇来医院做超声检查,检查发现胎儿可能有畸形。为了给孕妇作出明确诊断,正在倒休的赵丽娜被通知来科里会诊。十几分钟后,赵丽娜冒着大雨赶到医院,来不及换下湿透的衣服,就接过同事手中的超声探头,开始给孕妇检查。最后,诊断胎儿是心脏复杂畸形。

 

2016年,综合超声科从超声科分离出来,赵丽娜主持开展了住院病人和门诊病人分时预约,将住院病人的预约时间精确到分,门诊病人候诊时间比以前减少了2、3个小时。

 

综合超声科还配合临床科室开展了脏器声学造影30余例,肝脏穿刺等20多例,参与多例经皮肝胆管穿刺术及胆囊造瘘术,填补了我市超声技术的多项空白。

 

郝  华


参评宣言:我是郝华,现年36岁,作为院办室的一员,我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,热情接待每一位患者及家属,耐心细致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,想患客之所想,急患客之所急,发挥窗口示范作用。
 

患者的倾诉认真听   繁琐的工作用心做
 

郝华,院办室普通一员。自2006年参加工作以来,她始终对自己高标准、严要求,用一腔热情和执着,完成每一项工作。

 

院办室不仅是上传下达的枢纽科室,更是为患者服务的窗口科室,工作琐碎而且繁多。郝华和同事们每天除了负责收发文件、组织会议、迎接检查、传达通知、文印材料、办理减免等日常工作,还经常会接到各类临时、紧急任务。
 

 


有一次,一位孕妇家属将门诊检查清单拍在了办公桌上,怒气冲冲对接待他的郝华嚷道:“你们医院怎么回事,只抽个血、做个B超就花了1千块钱,这是乱收费,如果不给我说明白,就到卫计局、市政府告你们

 

郝华拿起清单仔细看了看,随后耐心地解释说:“普通B超是一种二维超声,而三维彩超看到的是立体图像,这样能更加准确看到胎儿的情况,当然费用要比普通B超高出很多。而且,化验项目是需要检测多个项目的,做这些检查对孕妇及胎儿很有必要。”

 

在郝华的耐心解释下,这位患者家属的怒火渐渐平息了,离开时还向郝华道了歉。

 

 

类似这样的事儿,时有发生,郝华都会选择耐心沟通的方式去化解问题。郝华说:“患者既然选择了我们医院,就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,对于这份信任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辜负的。”


 

卢   伟


参评宣言:我是卢伟,现年36岁,中共党员,设备维修科科员,在本岗位工作15年。工作中,发扬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,努力学习专业知识,不断提高技术水平,为保障我院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作出应有贡献。

 

医疗一线的守护者
 

卢伟,36岁,是一名共产党员,在设备维修科已经工作了15年。在工作中,他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用严谨的工作作风,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,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

 

工作中,卢伟信守“24小时随叫随到”的准则。有一次凌晨2点,血透室刚刚结束一位对农药中毒病人的抢救,突然发现软化水水机不能正常工作,为了保障后续诊疗工作,血透室的护士拨通了卢伟的电话。10分钟后,卢伟就从家里赶到现场,开始紧张的抢修工作,不到30分钟机器便能正常运转。

 

维修结束后,卢伟并没有马上回家,而是回到科里完善维修记录。正是这样多年养成的好习惯,使他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工作经验,成了医院闻名的修理高手。
 

 

 

设备维修科担负着全院各科室医疗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。保养工作都是在下班后进行,15 年来,仅卢伟一个人,就加班1200小时,保养彩超和CT等设备600多台次。

  

2016年,设备维修科率先推行“优质服务和精细化管理”,卢伟和他的同事们不仅细化了巡检项目,还做到了故障设备的下收下送。

 

 

卢伟说:“用我的知识和技术保障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,为临床一线提供有力支持是我的职责。”

 
| 医院简介| 联系方式| 在线留言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