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医患之声 > 这样的征途,仍在继续......

这样的征途,仍在继续......

发布于:2020-02-29 09:16   文字:【大】【中】【小】


她叫王艺璇,28岁,是我院内分泌科的一名医生。在刚刚过去的半个月前,她在抗疫一线隔离病区“战斗”,撤下休整的她,向我们讲述了在隔离病区工作的“往事”。

 

    当新冠疫情防控阻击战刚打响的时候,我曾试探着问父亲:“假如去增援新冠肺炎抗疫一线,您同意吗?”父亲低着头犹豫了半天说:“你真的想去吗……”平时言语不多的父亲,躲闪的眼神已经告诉了我,他内心的矛盾与不舍,也许这就是厚重的父爱。
    工作之余,我时刻关注着医院和武汉的疫情,1月24日下午,我接到科室微信群增援一线动员令,心中不由慌了,唯恐自己回复慢了,“名额”被“抢”了去。为了“万无一失”,我给医务科副主任张红发了报名请战的要求。
 
“我报名,我年轻,又是党员,我必须上,请批准。
 

 
    除夕,家里一派祥和温馨。厨房里飘来饭菜的香味,电视里播放着春晚,这一切仿佛和我无关,我不时掏出手机看看科室群里,有没有报名的相关消息。
    23:30,我接到医院增援一线集结令,要求赶往医院参加防护培训。我匆忙跟父亲打了声招呼,就赶往医院,身后传来父亲的叮嘱声……
    我知道有一双眼睛一直目送我消失在夜色中。
 
 
     第二天一大早,我与其他科室的医护人员组成增援第一梯队,和原有感染性疾病科的医护人员一起站到了抗击新冠肺炎一线。      进入隔离病区,我们要经过十几项防护步骤,更衣室悬挂着操作程序规范图,装有各种防护用品的容器统一编号……所有的一切都为了更好“保护”我们。
    十几分钟后,整套装备穿戴完毕,防护服的沉重感、憋闷感,加之第一次接触发热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,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。我迅速调整状态,仔细回想培训中的内容,不断鼓励自己,很快适应了过来。
   最难熬的就是夜班,穿着防护服不吃不喝在隔离病区工作,密闭的隔离服就像一个大蒸笼,为了节约防护服的消耗,我们尽可能班前少喝水、不喝水。脱下防护服和摘下口罩的那一刹那,我整个人真的快虚脱了。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脸和鼻子上都是防护服留下的深深压痕,鼻梁和额头隐隐作痛。
   由于长时间配戴橡胶手套,手套里面又有滑石粉,双手闷在里面好几个小时,脱掉后又必须长时间用消毒液消毒。几天下来,大伙原本白嫩的手几乎都被侵蚀得“伤痕累累”!
   在这里,最开心的事儿就是看到发热患者核酸检测结果阴性了。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患者,每次查房,她总会问我她还能不能治好?什么时候能出去……
   我耐心向她解释病情,告诉她要积极乐观等待检查结果。当得知第一次核酸检测阴性,她皱紧的眉头终于展开了,但还是不住地叮嘱我,第二次检测结果出来一定要第一时间告诉她。
    两天后,我高兴地告诉她,第二次检测结果为阴性,话音刚落,她“的一声哭了起来,多日来积压已久的压力一下子释放了出来。
    第二天,女孩告诉我,第一次睡了个安稳觉。
    为了避免我们打“疲劳战”,不久,第一批增援梯队撤离了抗疫一线,第二批增援梯队接替了我们的工作。随后又有第三批、第四批……
| 医院简介| 联系方式| 在线留言|